独山县玉水镇是水族群众聚居区,近年来依托“请你来商量”协商议事机制,整合各方资源,激发内生动力,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,在镇内合力村雅引组民族村寨探索实施“三商三促”工作模式,凝聚了人心力量,改变了村容村貌,推动了经济发展,为全镇促进民族发展、深化基层治理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“雅引经验”。
共商促共识,增进民族团结。以“和谐雅引”为建设目标,组织群众从建立寨规、发展教育、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协商,凝聚共识,统一思想,有效夯实团结奋进基础。一是立规约,强自治。以党小组和组管委为议事主体,充分吸纳村民组长、致富带头人、知识青年、联户长、离任村干和群众代表,建立协商议事机制,组织群众通过多次召开院坝会先后协商议定“八个务必”寨规民约,从爱国守法、诚实守信、团结互助、勤奋务实等方面建立约束机制,有效强化自我管理;充分发挥“一张网一中心十联户”治理效能,构建全组76户399人纳入5个联户长定点包户的治理布局,全面落实“建好一个联户群众微信群,挂好一张联户责任明示牌,每半月至少开展联户走访一次,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议的“一群一牌一访一议”工作要求,重点推进治安联防、纠纷调解、宣传教育及民意收集等治理工作,切实提升自治水平。二是兴教育,强自信。传承和弘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,着力营造关心重视子女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,依托组内创业致富能手、在职公职人员、爱心企业人士自发成立教育互助基金,为每年考入大学的新生提供1000元助学金;依托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镇村支持,加强各项助学政策的宣传落实,统筹用足用好防贫基金、防贫保险、“雨露计划”等帮扶政策,帮助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资金压力,切实保障每一名大学生能上学、上好学。在教育扶助基金、国家各项助学政策的支持和激励下,组上共有19名子女先后圆上大学梦,15户村民先后被镇上评定为“家庭教育示范户”,闯出了一条教育富民、教育兴寨的发展新路,增强了发展自信。三是传文化,强内涵。根据雅引组的民族村寨特点,采用“汉语+水语”的双语模式及时开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等国家政策的宣传宣讲,通过党小组组织学习国家方针政策和红色文化,引领群众更加感党恩、坚定跟党走;通过民主协商,取得群众同意,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,保护好传统木楼建筑风格,利用闲置旧房改造建成一间民俗馆用以展示农耕文化、水书文化、刺绣文化、建筑文化、孝道文化、服饰文化、端节文化等民族风情,同时通过文化墙绘制民族团结宣传画,帮助本组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切实增强文化自信。
共商促共建,扮靓民族村寨。以“美丽雅引”为建设目标,组织群众从环境保护、文明创建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协商,统一行动,共同努力,着力提升村寨宜居水平。一是护生态,治环境。通过民主协商,选好用好本组15名生态护林员,引导群众充分珍惜雅引组植被丰富、生态多样、景色宜人的环境优势,主动爱绿护绿,杜绝乱砍滥伐,严防野外用火,重点保护好“红豆杉”等珍稀植物,守好生态底线,为“美丽雅引”筑牢绿色屏障;配套建设4公里排水沟和污水处理池1个,拆除老旧房屋1258平方米,开展“厕所革命”完成户厕改造23个,补充实施寨内绿化300平方米,推动各类垃圾和生活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,通过群众协商出台“九不准九严禁”卫生公约并组织14名保洁员以值班形式常态化维护日常卫生,有效提升全组环境整治水平。二是树新风,创文明。依托玉水镇“基层党建为核心+三治(自治、德治、法治)融合为指引+‘六小(小公约、小民主、小服务、小调解、小乡贤、小家训)工程’为抓手”的“136”治理模式,引领群众人人讲法律、讲道德,事事讲民主、讲协商,处处讲文明、讲风尚,着力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平,有效培育群众的文明意识和协商意识,引导群众通过民主协商实现共同监督、自我服务,革除陋习、树立新风,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;以群众为评议主体,常态化开展“好公婆”“好媳妇”“好儿女”“好家庭”等文明示范户评比选树活动,促进邻里团结,提升文明品质,构建和谐村寨。三是建设施,促宜居。依托县民宗局、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道办事处等挂帮单位的部门资源和力量支持,引导群众从“干什么”“谁来干”和“如何干”等方面展开协商讨论,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投工投劳,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,强弱项、补短板,共推进完成寨内道路硬化500余平方米,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,实现组内移动电话、网络无死角全覆盖,人饮设施到户率100%,户户通道路硬化率100%,利用工艺竹编护栏美化寨路300余米,使整个寨子更漂亮、更宜居。
共商促共赢,发展民族经济。以“活力雅引”为建设目标,组织群众从劳务输出、就业创业、示范带动等方面进行协商,共谋发展,协力前行,持续增强发展活力,有效拓展全组群众稳定增收渠道。一是抓劳务,稳收入。结合组上实际,全组村民经过协商,将实施劳务输出、稳定家庭收入的“务工经济”确定为当前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,通过用足国家政策支持、用好镇级宣传引导和发挥村级劳务公司平台作用,鼓励和推动全组178名现有劳动力中的113人在东南沿海一带实现每年10个月以上的稳定务工;根据群众意愿,抓好就地就业引导,今年累计组织90名群众到镇区茶叶基地采摘茶叶,引导11人(次)群众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点实现稳定务工。以上两项举措帮助所有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,直接带动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。二是兴产业,促增收。根据组上气候特点和环境优势,组上群众通过协商,在稳定水稻、玉米种植的基础上,确定了开发荒山野地、盘活林地资源、发展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,探索出了“以户带户、以户促寨、整寨推进”的茶产叶发展模式,近年来共推动发展都匀毛尖茶叶种植近500亩,户均6亩,目前每亩产值3000元左右,户均增收1.8万余元,2022年即为全寨实现增收135万元。三是育能人,强带动。通过协商,推举和帮助7户具有创业意愿、具备创业能力的村民成功申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5万元,着力培育茶叶种植大户和生猪养殖大户,并通过实施大户引领,带动全寨茶产业和生猪养殖提升发展质量、扩大发展规模;在外省务工人员、返乡人员、知识青年中培育致富能手和产业能人5名,其中,1名在江苏常州开办电机厂带动组上20余人稳定务工,1名从事茶叶收购带动组上茶叶稳定外销,1名从事家具制作生产,2名回寨上参与带动茶产业规模化种植。(李启发)
初审人员:甘婷婷
复审人员:吴梦舒
终审人员:张明辉
上一篇:没有内容了!
下一篇:没有内容了!
2022年7月,独山县住建局接到群众反馈井城街道石牛社区大元易地扶贫安置区D1和D2栋无化粪池、污水无法正常排出、导致污水溢出,影响小区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卫生的[详细]